您所在的位置:考古发现

南越王宫千年古井仍有活水

该博物馆古井遗址首次对公众试开放,14.3米的“深井之王”引人注目
备受关注的南越王宫博物馆,又再掀起一角面纱。记者昨日探营获悉,馆内“古代水井文化”部分首次尝试以原址形式与观众见面。虽距今两千余年,井中仍可见潺潺清泉。
自去年7月份,南越王宫免费开放三层陈列展览后,龙年春节期间,它正式晒出了与其他博物馆不同之处———遗址展览。据馆方介绍,此次试开放主要展示的是南越国和南汉国食水井、南越国地下排水渠道等遗迹。
“凿井而饮,耕田而食”是我国古代先民生产、生活的写照,地处南方的广州更是如此。这在南越国宫署遗址内可见一斑。据介绍,该遗址是秦汉郡治、六朝衙署、隋唐都会、宋元督府、明清布政司署的所在地,历朝文化遗存层层叠压。自1995年以来,此处发现的水井逾500口,年代从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一直延续到近现代。其数量之大、种类之多,在国内的大遗址里极为罕见,被誉为广州古代水井的天然博物馆。
目前与市民见面的古井仅有3口,未来将在王宫主体遗迹部分,展示更多朝代的水井。工作人员表示,“由于500多口水井大部分是重叠的,不可能全部向观众开放,部分需要回填保护,只能挑较具代表性的,能体现古代排水雏形的水井”。
当中最引人注目的,要数这口南越国(公元前203年—公元前111年)食水砖井。该井内径1 .04米,深14 .3米,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最深的汉代砖井。其井壁用弧扇形砖错缝叠砌而成,井底铺有砂岩石板。井壁与井坑壁之间用纯净的山岗土隔开,防止污水流入井内。至今,井内仍可见活水。
据悉,本次展览还采取了全新的尝试,为观众近距离接触文物设计了一组由历代砖瓦、陶瓷标本镶嵌而成的展示墙。市民可以透过这堵景观墙体,感受广州两千多年来发展的历史轨迹。
保护难题
木、石、土、陶共处一室
据文保专家介绍,目前南越王宫署遗址的保护,面临着一个“世界难题”。遗址中木质、石质、土质、陶质以及砖瓦等文物共存,“保护了这种文物,可能又会损害另外一种文物”。
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广州地区空气干湿变化较大,对展厅内的文物造成了一定的影响。“如果馆内使用了空调,湿度减少会否让土质文物龟裂?如果在室内加入水雾,增加湿度,又能否保障木质文物不受影响?”
据悉,展示之前,各水井中已经预先埋放了抽水泵,“因为在枯水期与丰水期,井内的水位差别非常大,我们暂时无法确定处于哪个水位是对文物保护最有利的,保护方案仍待制定”。
此外也存在人才缺乏的困境。馆方表示,单独对某个材质的文物进行保护,在业内已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方法,但是对如此复杂的材质保护,在世界范围内也比较罕见。今后,馆方或会与国外有关机构进行合作,寻求技术方面的支持。

  设为首页 | 关于我们  |   版权信息  |  隐私保护  |  免责声明  |  合作伙伴  |  联系我们
 中华自然科学网(SCICN.NET), All Rights Reserved
  冀ICP备17034147号   客服及报障邮箱:sci@scicn.net